苏州本地宝 > 资讯快递 > 动态 > 申领苏康码附属卡后还能申请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吗?
申领苏康码附属卡后还能申请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吗?
2020-03-17 10:08【我要纠错】

【导语】:在疫情防控期间,“苏康码”是广大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,也是防疫人员查验的主要依据。现在苏康码迎来了新升级。

  已申领附属卡后,是否还可以申领纸质《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》?

  答:可以。

  1.哪些人要申请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?

  无“苏康码”应用条件的儿童、老人、海外归国人员及其他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申领“苏康码”人员,可填写《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》,由所在单位、社区或相关管理人进行健康风险等级判定并盖章,《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》有效期14天,和“苏康码”具有同等效力。

  2.籍人士、老年人、儿童在哪里申领纸质《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》?

  回答:可以在社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、飞机场、轮船码头领取纸质版,盖章后14天之内有效。

  在江苏省内的港澳台人员在哪里可以申领纸质《个人健康状况申报卡》?

  回答:同上。

  3.应携带什么资料申请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?

  答:应携带有效身份证明材料进行申领。

  除了没有手机的小孩和老人,更建议大家申领苏康码。

  4.外籍人、港澳台、老人、儿童无法申领电子苏康码,需要外出,是否需要提前申领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?

  答:建议提前携带有效身份证明材料在社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、飞机场、轮船码头申请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,以免临时申请耽误行程。

  5.如个人健康申报卡遗失,应如何处理?

  答:提前保留曾拥有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的证明(如照片)或在社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、飞机场、轮船码头重新申请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。

  6.如个人填写完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判定为黄码,如何变动为绿码?

  答:符合黄色等级人员应居家隔离观察14天,社区会进行监督并负责监测身体健康状况。

  7.如果核验人员不认可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,只认可电子苏康码,但用户无法申请电子苏康码,应如何处理?

  答:核验人员应首先判定用户是否有条件申领电子“苏康码”,对确实无条件申领的,纸质《个人健康申报卡》在14天有效期内具有同等效力,如不认可,用户可拨打12345投诉该核验人员所在单位。

  提示
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苏州本地宝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补贴】即可获取苏州补贴最新消息和政策。

手机访问 苏州本地宝首页

相关推荐 苏康码核验 苏康码 
  • 2023苏州元旦出行还看不看健康码?

    2023苏州元旦出行不查看健康码了。乘坐地铁、公交、飞机、高铁、列车、长途客运汽车等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和健康码。

  • 2023元旦节乘坐苏州地铁看健康码吗?

    2022年12月31日市区主要车站末班车不早于次日0:30,2023年1月1日-2日市区主要车站末班车不早于23:30。

  • 在苏州乘坐火车看不看健康码?

   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协调机制防控政策要求,自即日起,购票、乘车及进出站停止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和健康码。

  • 进入苏州南环桥市场看不看健康码?

    根据疫情防控新形势,2022年12月6日起,进入南环桥市场查验健康码(绿码),查核酸报告(48小时核酸)。

  • 常熟公交还查看健康码吗?

    12月6日起,乘坐常熟公交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。配合测量体温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就行了。

  • 太仓公交看健康码吗?

    12月6日起,乘坐太仓公交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。广大乘客继续配合测量体温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。

  • 乘坐苏州有轨电车看不看健康码?

    根据苏州有轨电车最新消息:12月5日起,乘坐苏州有轨电车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。

  • 苏州不查健康码了吗?

    苏州轨道交通(地铁)、苏州公交、苏州市各大汽车客运站、吴江T1示范线智轨电车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。

  • 苏州公交要看健康码吗?

    根据今日苏州公交最新消息:12月5日起乘坐苏州公交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。

  • 昆山苏康码有红色弹框能坐公交吗?

    “3天3检”完成前须进行健康监测,非必要不外出,做到“四不”即不聚餐、不聚集、不前往人员密集或室内密闭场所,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。

  • 昆山健康码出现红色弹框提示能去公共场所吗?

    所有省外来(返)昆人员,入昆后未按相关防疫要求完成“3天3检”的人员,用户通过鹿路通APP打开苏康码(或使用支付宝、鹿路通、苏周到、微信扫场所码后),将出现红色弹框提示。

  • 苏州健康码出现备注标识能进出公共场所吗?

    健康码或者场所码出现“请落实三天三检”备注标识的人员,期间要进行健康监测,非必要不外出,做到“四不”,不聚餐、不聚集、不前往人员密集或室内密闭场所。

  • 热门推荐